程秧秧官方主页
  • 首页
  • 视频
  • 博客
  • 媒体
  • 联系

秧秧回复网友提问(二)

8/28/2006

 
我收到的大部分电子邮件来自女孩子。她们讲述给我听她们爱情生活中的遇到的困惑, 询问我的意见如何。我首先想真诚地对她们说,感谢你们如此信任, 我深感荣幸。其次, 我想对她们说,你们不是孤单的。听着你们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我感觉你们的困惑,无奈,挣扎等等对我而言听起来是如此熟悉,因为你们的故事,在每一个人身上,包括我自己,都以不同的形式在每天演绎着。故事的不同在于我们每个人在每一个十字路口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我选取了几封让我感觉很有共鸣的,我又有些话想说的信件,在这里谈谈我的想法。为了保护这些网友的隐私,我特意更改了一些信件中的具体细节,所以大家大可不必将自己所熟悉的朋友或亲人因其有相似的经历而对号入座。

第一封信:你好:秧秧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你的关于学习英语的文章,很受鼓舞。随即登陆了你的网站。看到了你的“回国之旅第二集-- 让爱情返璞归真 (1)”的文章,不知怎么的,很想和你说说心里话。因为我现在处在一个特别矛盾的时期,我很想找同龄人探讨探讨。相比起你,虽然我比你大几岁,但我的经历、阅历还有见识远不如你,我一直在学校念书,现在在中国一个小城市读一个冷门专业的硕士。从你的所有文章中感到你是一个很有主见和干劲的人。曾几何时我也有这样的激情与斗志。但不知何时我觉得自己被磨的越来越没有棱角。我谈不上对自己的专业有多喜好,只是觉得它是一个谋求工作的必经之路。很多时候觉得生活变得没有多大乐趣。觉得自己活得特别窝囊,特别没用,也许是因为自己从未真正在外面工作过,不知道自己能够干什么。觉得自己现在是在活着,而不是在生活。

但半年前,因为一个英格兰笔友,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抱着学外语的目的,我尝试了交外国笔友。也许真的是缘分,和别人的通信都在一两封后就中止了,但唯独和他的交流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越来越好。我们从最初的仅仅探讨语言,到后来的探讨人生,学习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事物的看法以及自己的困惑。大家都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觉得我们真的在很多方面都显得非常相似。我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整个人都变得特别积极,学习似乎也不再是那么枯燥的事情,每天的心情都出奇的好。就像你文章中讲的,似乎找到了自己的‘soul mate’。在我前面的人生中我从来没有过这样强烈的感觉,感觉到自己的生活中似乎又有了新的憧憬和希望。虽然我从来都是个相当保守和乖顺的人,但是那种感觉迫使我竟然想离开已交往3年多的男友,尽管我认识这个笔友只有短短的两个月。他是个很理智的人,没有让我冲动行事。虽然他对我也很有好感而且觉得我和他心目中理想的人非常接近,但无疑他认为当时的任何决定都是草率的。他提出来中国见我,给大家一个在现实中认识彼此的机会,这样总比我用自己对他的想象破坏我与男友之间关系要保险的多。三个多月后,我们见面了,我们在一起度过了比较愉快的两星期。我真的很感谢他给我这个在现实中认识他的机会,他没有我想象中的完美,但这是一种更现实的认识。现在的我真的特别困惑,我是一个很传统的人,对感情婚姻都比较保守。与男友的交往自始至终都是平淡如水的,从一开始就没有觉得特别的热情与激情。我的男友也是个正直的好人,对我很专一,也是我的初恋。期间也有个别人为我介绍别人,但由于怕伤害他也怕新认识的人反而不好,所以我们也一直相处到现在。如果不出什么事情,也许今年或明年就该结婚了。对我而言,这种感觉更像‘我也快30了,不小了,该结婚成家了’,‘婚姻是我必经的下一步而非我内心非常强烈的想和某人在一起生活的愿望’。和男友在一起,生活也是安全的,但仍像我前面说得,感觉是在活着而不是在生活。我理想中的这种生活状态是,当我和我的伴侣在一起,能感受到生活的动力与奋斗的激情,能得到内心深处交流的享受,我隐隐约约总觉得自己应该能干点什么事情,不是总这样窝窝囔囔、畏畏缩缩的。我希望有一双手在前面拉着自己或导引着自己。与男友在一起似乎总是缺少这些。

可是真的抛弃他,想到他将要承受的痛苦及他的家人的震惊,我真的觉得有极大的负罪感。我们在一起两年,现在分开两地一年多,如果我毕业后想继续出国深造,我们还要分开至少3、4年。但是如果选择这个笔友,也会有更多的问题,首先父母都是来自小山村,恐怕难以接受我在网上认识的一个外国人,他们无法相信他。而且家中就我一个女儿,选择他就意味着我将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要在国外生活,他们怎么舍得,而且我也心虚自己能否适应。其次这里是中国相对不发达地区,我难以想象人们将会以怎样的眼光看待我抛弃中国男友而选择一个外国人。我很怕别人的评论。可是放弃他,又真的害怕自己错过了一个真的能给自己人生带来变化的人。我真的不认为自己这辈子再能找到像他这样的人,即使有,也没有这个精力与时间。他很尊重我,而且也很担心我的男友和其家人承受伤心,他也不愿自己处于这样一个境地。只要我能幸福,我的任何选择他都支持。这两天我真的非常头疼,特想找人倾诉。但我身边没有一个可以诉说的人,我最信任我得父母,但显然在现在的情况下,对他们讲,得到只会是他们主观的偏见。我想找同时代的人讲,而且我也怕自己‘井底之蛙’的见识耽误了自己。我知道没有人可以替我做决定。但我很希望能和比我见识更多的人探讨。很多问题,当你总是自己一个人想来想去的时候,很可能会越来越来严重,绕不出来。与别人交流交流,或许会发现事情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严重。

很冒昧耽误你这么长时间。很羡慕你的热情奔放及你和你男友的感情。衷心祝福你们幸福、快乐!--林

我的答复:你好, 林:

首先谢谢你敞开心扉。我有两部电影和一篇文章要推荐给你。这两部电影也许你已经看过了,它们是分别是由Meryl Streep和 Clint Eastwood (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The bridges of Mandison County (中文译名是《廊桥遗梦》)”和由Jennifer Aniston (珍妮佛·安妮斯顿)主演的"The Good girl(中文译名是《“好女孩”或是“麦田守望者”》)。我每一部片子都看了起码5遍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每看一遍,感觉都会有些不同。在《廊桥遗梦》一片中,女主人公Francesca是一个有着两个孩子,和丈夫一起生活在美国一个小镇上的中年家庭妇女。日常生活的琐碎及平淡的婚姻生活早已让她失去了年轻时候对生活的向往及憧憬。在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外出旅行之际,一个偶然的际遇下,她结识了这样一位四海为家,充满自由气息的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他对生活与众不同的态度及其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吸引了Francesca,重新点燃了她对生命与爱情的向往。她在短暂的四天内与这位摄影师迅速发展了一段令她充满内疚但却刻骨铭心的感情。充满激情的四天过后,当她回到现实,重新面对自己熟悉的丈夫和孩子,她是否再愿意回到从前平静如水的生活?她是否愿意冲破道德传统的束缚,不计后果地去追求自己内心渴望,但却没有勇气过的生活,跟那个摄影师远走他乡?她是否有勇气只为自己活一回?Francesca用她的一生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好女孩》一片中,女主人公Justine是在一个在美国小镇上某个超市里工作的售货员。她日复一日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工作,整日面对着没有共同语言的丈夫。就在她对死水一般的生活陷入绝望的时候,一个孤独,叛逆的,并且小她很多的男生闯入了她的生活。他们一发不可收地开始了一段恋情。但是,Justine的生活却从此陷入了一片混乱。Justine最终的选择是什么呢?是过一种激情澎湃,甚至是心惊肉跳的生活,还是回到原先周而复始,原地不动的生活?她也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林,剧中主人公的选择未必应是你的选择。即使你作出同样的选择,结局也未必相同。因此,请不要太去在乎她们最终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方式。我之所以向你推荐这样两部电影,是因为我相信对于剧中人物的困惑与迷茫,你会感同身受,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会有着与剧中主人公相似的经历或感觉。

当你在“何去”与“何从”之间反复徘徊时,你反复衡量的其实是每一种选择会带给你什么样的后果。但是我想请你站得高, 看得远一些。其实对于我们所有人,我们人生的结果只有一样, 那就是死亡。真正重要的是那个“生”与“死”之间的过程。同样的道理,与其问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不如问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与其问自己能够承受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不如问自己能够承受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过程。有些人喜欢自己的生活像过山车。尽管这种生活带来的永远是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摇摆,永远是大喜大悲的情绪变动,但是在某些人眼中,这才是生活的真谛。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爱情的旅途种不断受伤,但却仍能满怀希望地投入到另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中去,因为他们明白”尽管心碎的感觉只有自己才能体会,但是那种难以言语,被爱情滋润的甜蜜感觉也是只有自己才能体会的啊!”在他们看来,未知的人生才是生活的动人之处。因为每天都是新的一天,这一天既有可能是晴天,也有可能是阴雨天。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未知”都带给人“新鲜感”。但是“新鲜感”体味的久了,这种感觉就会转化为“不安全感”了,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久经爱情沙场”的人们最终安定下来,说上一句“平平淡淡才是真”。选择过“过山车”般生活的人往往要顶住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因为过得就是一种不同于大多数人的生活,自然不容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玩儿心跳”的生活愿望是很难实现的。

另外一些人求的则是“安心,安稳”。不必大喜,也不必大悲。他们清楚自己5年,10年,甚至是几十年之后的生活会是怎样,因此他们不会恐惧,也不会害怕。因为“平静”,所以“安全”,不必冒险尝试走入社会伦理道德设置的禁区,但是自然也少了些“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时刻。这种生活“平静”,但并不完全意味着“平淡”,因为用小火煲出来的汤有时还会格外靓呢。但是这种生活过久了,总会让人产生“自己是不是白活了一回”的疑惑,因而萌生那种蠢蠢欲动,甚至是不顾一切地渴望冲出平淡的激情。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贯好品行地人也会“做错事”的原因。林,这一切都太自然了。你的矛盾,困惑只不过是人性的体现而已。你无论作出什么选择,你的选择都会带你走向下一条人生路。而无论你作出什么选择,人生的道路都不会是平坦的,绝对不会有任何一种决定会带给我们永久的安宁或幸福。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在选择中挣扎着前进,只不过我们在每一次作出选择的时候都会比前一次变得聪明些, 更成熟些,对自己想要的,能承受的了解得更多些。

在“廊桥遗梦”一片的结尾部分,女主人工Francesca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

How would our lives have changed if I had? Could anyone else have seen the beauty of it? (如果我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我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呢?有没有其他人可以看到这其中的美丽?)其实,改变任何一个“如果”,我们今天的生活都将是另外一番景象,我们将会有着不同的故事将给我们的后辈听。但是只有你,才能决定如何书写自己人生的故事。

林,请原谅我我无法给你任何具体的建议,但是我有一些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希望对你有所借鉴:

第一,请在”爱情“与”欲望“之间划清界限。在你经历了太久的平淡生活之后,感觉自己爱上了某人,因为他的出现重新燃起了你对生命的憧憬时,请你务必将“我要改变现状的冲动”暂缓。“心动了”,但暂时不要“行动”。有时候,我们会迷迷糊糊地将“爱情”于“欲望”绞在一起,将人性中“喜新厌旧”这个很难克服的弱点当作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及重新燃起的爱情之火。尽管“欲望”有可能发展成为爱情,但是“欲望”不等同于“爱情”。爱一个人是需要时间和彼此的了解的。因此,当已经深陷一份感情,而又感觉自己无可药可救地爱上另一人时,请不要太快地下结论,自己究竟爱谁,不爱谁。给自己一段时间,让时间去沉淀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感觉。那样,你会将自己看得更清楚,而且也不会因一时的感情冲动而误诊了自己的爱情病症。

第二,激情不是爱情的全部,但是爱情一定不能缺乏幸福的感觉。
也许你会不清楚自己是不是爱一个人,但是你一定清楚自己和他或她在一起有没有幸福的感觉。幸福的感觉是不需要外界为你定义的,它是你自己内心的感觉。也许你会问,什么是幸福的感觉呢?如果你这么问了,说明你还没有体味过幸福的感觉。也许你又问了,那么会不会有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呢?仔细想想,其实这个“福”仍然是外界定义的“福”,它有可能意味着“他或她对你很好”,“他或她是这么的优秀”,“他或她很专一”等等,等等,但是这仍然不是“幸福的感觉”。“幸福的感觉”是只有你才知道的。

第三,千万不要“脚踏两只船”。如果你选择了一段新的感情,请你一定要将前一段感情彻底结束再步入新的感情。我们暂且撇开道德伦理而只来谈你的人生。举棋不定地周旋在两段恋情中最终的结果永远是三败俱伤,有类似经历的女孩子都会这样告诉你。千万不要重蹈覆辙。我想现在的你也许更加迷惑了,心中呐喊着:“那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想送你一篇文章,名为《浮云》。这篇文章摘自何权峰的著作《每10秒钟一个幸福--从谈笑中领略大师的智慧》。何权峰是一个来自台湾的在美国工作的医生。由于职业的关系,他对人生很多问题看得很透,角度也很不一样。”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可以说是对他很恰当的形容。亲爱的林,希望我给你的思考提供了一些新的角度。文章如下:

浮云『我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一个内心挣扎彷徨困惑的人特来请大师启示。

『如果你不知道何去何从,那么任何道路都会带你去』『那不就像浮云一样,随处飘荡吗?』

『像浮云也很好啊!』大师笑笑说,『浮云没有想到达的地方,没有目的,没有终点,它所到之处就是目标。所以它不会挫折、懊恼,它不会彷徨、困惑,它不会挣扎下一步路该怎么走?』『那不会迷失吗?』

『如果你不在乎去哪里,有怎么可能会迷失呢?』大部分内心的挣扎都是出自我们想控制生活的欲望,坚持它应该“什么样子”,或是期望得到“什么结果”,以致彷徨困惑,不知“该怎么走”才对。 我们寻找幸福,遇到的却是不幸;我们追逐满足,碰到的却是不满;我们定下希望,得到的却是失望。为什么?这些痛苦难道不是我们的“执着”所造成的吗?

如果能像浮云一样,不执着于结果,到哪儿都好,变什么都无所谓,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彷徨困惑了。


Comments are closed.

    Author Bio-Yangyang

    Not unlike a panda, Yangyang is the missing link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 Beijing native and long-time resident d'USA, Yangyang's passion is not just teaching Chinese or English, but also helping bridge the cultural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Categories

    All
    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
    英语学习

    Archives

    November 2007
    August 2007
    July 2007
    June 2007
    May 2007
    April 2007
    March 2007
    August 2006
    May 2006
    April 2006
    December 2005
    November 2005
    October 2005
    September 2005

    RSS Feed

Copyright © 2018  YangyangCh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首页
  • 视频
  • 博客
  • 媒体
  •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