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友来信:
我遇到一个问题.由于我的职务,我时常要同老板和客户一起外出吃饭.我很羡慕我的 老板和客户们能说会道,小至娱乐,大至政治.而我,说真的,我是一个很文静的女孩子 ,很少聊天,与陌生人夸夸其谈.但我也清楚,这样的方式是不行的.难道我与客户外出 只是陪他们吃饭吗.我也希望可以同他们一样谈天说地,但我没有话题可讲.试想,我 在他们看来是一名刚毕业的学生.我所说的并没有他们高深.但我害怕.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Fiona 我的回复: 有一本书非常值得推荐给你看。这本书是“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这是一本关于与人交流的经典之书,在欧美畅销了很 多年。在这本书中,作者卡奈基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与人交流是的建议:Be a good listener (做个好的聆听者),encourage others to talk about themselves (鼓 励别人谈论关于他们自己的事情),be genuinely interested in other people (真 心诚意地对别人感兴趣)。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每当你拿到集体照,或是大家 的合照时,你是不是一定先去找自己在合影中的位置,看看自己的形像如何。其实这是对人性很真实的反映:人们总是先关注自己的,对自己最感兴趣的。同样的道理,人们在谈话过程中总是很喜欢谈论自己或是和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的。如果你可以做到作者所建议的,鼓励你的谈话对象去谈论他们的生活,他们自己,他们的家庭,他们的事业等等,他们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你产生好感,因为你在对他们产生好奇发问的时候,让他们自我感觉好极了!人与人之间的感觉通常来讲是相互的。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去喜欢那些对我们友好的人,而慢慢疏远那些我们认为对我们没有好感的人。而真诚地对你的谈话对象表 示出兴趣是一个非常可以博得别人好感的举动。 因此,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学会发问。你现在恐怕就要问了,那我问什么啊?问错了,不是更叫人下不来台,倒头来还不如静静地坐在那儿呢!所以啊,告诉你一个窍门,去吃饭之前,先和你的老板聊 聊,问问你的老板是和什么样的客户吃饭,这个客户是哪里人,男的,女的,有没 有结婚,有没有孩子,哪里毕业的,怎么接到这单生意的,等等。总之你对你的谈话对象了解得越多,你就越知道从什么地方如题,开启话题。 如果你大概了解了你的谈话对象,你可以完全自信自然地发问,诸如:听说你是xxx地 方的人,那里我去过,真是美极了!听说你有孩子,多大了,现在在哪里上学呢? 等等之类。你也许会觉得这种近乎“强迫式”地开启话题的方式显得很不自然,但让我告诉你,几乎所有掌握高超谈话技巧的人都很善于“寒喧”。他们通常已经将 这种“寒喧”融入自己的语言成为了一种习惯。当然,“寒喧”地要真诚。眼睛看着别处,心不在焉地发问,都是一种不真诚的体现。如果你的老板也不知道客户的情况,那么你也可以问一些不敏感的,不涉及个人 隐私的问题。我想,无论你问些什么,你都会给大家留下一个非常友好,做事得体, 大方的印象。 Fiona, 你在信里也提到了你的老板谈天说地,对什么话题都能驾驭地游刃有余。 现在, 我的第二个建议就是:作足功课,关心时事。平常下班回家,多读些报纸, 政治的,经济的,八卦娱乐的,什么都知道些,这样你就知道他们在讲些什么了。 你甚至可以开启一个新的话题,问问他们对某个事件的看法如何,然后你再说说自 己的意见(有可能是你已经在脑子里想过很多遍的事情)。一桌人坐在一起聊天,有几个小技巧: 1 提问题时,最好是open questions (开放式问题),不要别人答完“是”,或是 “不是”后就没话说了。什么是开放式问题?就是你可以问你对某事,某人什么看 法啊?多问一些why 和how, 少问一些what,when 和where。 2 说话时不要只对着某一个人说(除非那个人明显地重要过其他人,生意上需要, 也就顾不上人人平等了),而最好要照顾饭桌上大部分人。学会眼睛扫过不同的人, 而不要只盯着一个人看。脑袋能像电风扇一样转得灵活。 3 如果饭桌上有某一些人各顾各地在谈论他们自己的话题而忽略了其他的人,那么你就应该和坐在你身边的人主动交谈。这样的举动会让在坐的人感觉你处事细心, 周到,而且使整个饭桌的气氛和谐,融洽。 4 记住,一个成功的交谈绝对不是“一个人在口若悬河地高谈阔论,别人都在静静地聆听”。成功的谈话是一个“你来我往,有问有答,相互交流”的过程。因此, 你要察言观色,如果你的谈话对象很会就题发挥,高谈阔论,那么你就多问问题, 多作聆听者。如果大家都比较沉闷,那么你就掀起一个话题,或是讲两个你听说的 新鲜事。总之,整个交流过程应该是平衡的,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 你的确是刚出炉的大学生,社会阅历确实是不如已经走入社会多年的老板或客户丰 富, 所以你才更需学习。而那些走入工作岗位多年的人,也正喜欢以老卖老。这不 正好大家各取所需吗?你虚心向他们请教关于工作,生活,社会的见解,而他们正好可以借机感受,显示一下自己的重要性,将他们宝贵的人生阅历娓娓道来。何乐不为?最后的一个建议就是:观察你的老板是怎么做的?他说些什么,如何开启话题? 人际沟通是在社会上成功立足的重要技巧,你不用交学费就可以经常有楷模在身边 言传身教,这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最后,我要给你提个醒:不要喧宾夺主。毕竟在中国,老板就是天。适时的提问,发表见解,会让老板觉 得很有面子。但是,太多了,也许会引起他的反感,觉得你太过逞强。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但是,听你对自己的形容, 我倒是不太担心你会“talk too much”。 我想你现在更需要的是勇敢一些,将理论付诸行动。 记住:与人沟通的技巧是可以被锻炼出来的,但是你一定要作个有心人,有目的地 去挑战自己的弱项。从现在开始, 你可以给自己规定:今晚出去与客户吃饭,我要 做到“提两个问题”,“简单地寒暄一下”。目标不要订得太高。慢慢的, 当你做 到自己给自己设定的要求,你就会自信大增,每次再将要求提高些,这样, 你的沟 通技巧就越来越娴熟。到时候,你就成了那个饭桌上不能缺少的人了。Fiona,祝你好运。 2 网友提问: 我就我学习英语选书上向你咨询一下。我最近锁定两本书,感觉都各有特色。一是 “新概念英语”,另一本是“走遍美国”。人都说新概念英语适合背诵,可我一篇 短课文要背到二三天才能记住,在背书上面我一直都特笨,过一期又忘了,加上工 作忙。这样小小的一篇课文我要学到三四天才能搞定,这样进度也太慢了。走遍美 国我感觉挺有趣,听起来比新概念生动形象,我也很有兴趣,生词量感觉较少。但 走遍美国都是口语很少提到语法,这样学我怕不系统,怕学出来的都是生搬硬套的 句子,怕不能活用。所以最近我一直在这两本书中徘徊。你可不可以根据我的情况, 看看我用哪本书较好一点,或还有什么更适合我的书,应该怎么学,什么样的进度 为好。 --伟 我的回复: 先来谈谈我对两种教材区别的理解。“新概念”比较注重语法。教材内容和用词,及所配有的录音都非常英式。如果 从视听角度来说,恐怕在市面上你只能找到“听”而非“视”。此外,新概念文章 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但是和日常生活离得比较远,有很浓厚的“教材”的味道。 “走遍美国”比较 注重口语,整个教材特点非常非常美国化。“走遍美国”配有非 常生活化,有趣的,真实自然的录像,视听效果极好。教材内容非常有趣,非常贴 进美国人现实生活。 不好意思,看了我的叙述,恐怕你已经觉得我不太客观了--- 我的字里行间都透 露出我对“走遍美国”的喜爱之情。不错,我的确非常喜欢这部教材。其实,我中学的时候,很多时候都在自学“走遍美国”,喜欢教材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 事,每一个情节。我在“学”英语的时候,并不觉得自己在学习,而是在看一部电 影,跟着里面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我至今仍然很清楚地记得有一集里在教 “fond of”的用法时候 提到“Robbie is fond of Alexandra (Robbie 喜欢Alexandra) ”,那是还是情窦初开的我,看了之后兴奋了好久。此外,剧中大部分演员都是美国本土的职业演员,表演真实自然,毫不做作。 说到“新概念”,我在中学也曾经尝试过你的做法,每天试图背诵一篇短小的文章, 希望日积月累,慢慢提高单词量,掌握好语法。但是,我始终无法坚持。总是感到 每次要背新文章像是一项要完成的任务,而不是一件自觉自愿,享受的过程。这里我要说,学习英语就像减肥一样,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天天去健身房做 机械地运动,或是天天在家里做俯卧撑的确可以达到减肥的效果,但是这样枯燥的 重复,你又能坚持多久呢?最好的方式应该找到一项你喜欢做的体育运动,如打乒乓球,游泳等等,既能达到减肥效果,又可以保证不产生厌烦情绪,这样才能坚持 下来。 同样的道理, 学习英语,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就像我在之前介绍学习英语的文章中提到的那样,保护积极性最重要。如果你觉得“走遍美国”更能吸引你, 提高你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热情,当然应该毫不犹豫地将它当作你的首选。此外,我想纠正你的一个观念。一本非常口语化的,贴近生活的教材并不意味它不系统。语言的学习本来就不应该是机械的,按部就班的。语言的学习应该是充满 趣味的,时学时用的。什么是“适于背诵”的?那些令你着迷的,你又能学到任 何新东西的就是适于你背诵的。“走遍美国”尽管非常口语化,但是那些都是 非常符合文法标准的口语化,因此,在学习最实用的口语同时,学习语法和单词, 这不是一举三得吗?别再教条主义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 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
Author Bio-YangyangNot unlike a panda, Yangyang is the missing link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 Beijing native and long-time resident d'USA, Yangyang's passion is not just teaching Chinese or English, but also helping bridge the cultural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CategoriesArchives
November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