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附近走路不到2分钟走路的地方就有一个演员工作坊,教授表演课。我每每从旁边走过,都很好奇从那里出出入入的美女帅哥们都在做些什么。于是我心动了,打了个电话报了个名,开始了我的表演之旅。很小的时候,我曾经热切地想当演员。那是候所有的叔叔阿姨都觉得我长得像琼瑶剧 的小金铭,于是我从小就对“小婉君”,“小雨点”,“小草”特别迷恋,直到现在,我对琼瑶的所有影视作品还有着很深厚的感情。
这次我学表演,最初的目的并不是因为想当演员,而是因为我想通过学表演学习更多的关于影视制作方面的知识。也许有朝一日我也可以过把当导演或是制片人的瘾,但是我现在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学,来方方面面了解这个我并不熟悉的行业。这些天,我一直在自修影视编辑和摄像,这才发现这是一门好博大的学问。我想我还年轻,一定能够“大器晚成”。 我们把话题再转到“表演”上。我加入这个表演班已经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了。在这期间,我一共扮演了四个不同的角色。第一个角色是一个成了自己妹夫情人的女人,第二个角色是一个在酒吧打工,和酒吧钢琴师调情的女人,第三个角色是喜欢上自己司机的美国小姐候选人--犹他州小姐(怎么这么巧?),第四个角色是和年少时的初恋对象在不经意中相逢的情景。老师估计是觉得我也演不了什么太有深度的角色,于是尽给我挑了些爱情戏。 我们的老师不仅是一位资深的演员,而且更是一个教学水平极高的教育者。跟他学习表演,才知道了自己从前对“表演”的了解是多么的肤浅,多么的不正确。对了,舞台表演和电影电视的表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在这里说的都是针对电影电视的表演。首先,如果你真的在“表演”,那就错了。一个真正好的演员,是你在“演戏”的时候,别人从你身边走过,不察觉你在拍电影或是电视剧,而是觉得你就在和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你的爱人聊天。如果别人看出了“演戏”的痕迹,那么这就是一次非常失败的表演。我有时会问老师,如果我只是特别平淡,不加任何修饰地说台词,那么观众会不会觉得闷死了。老师说,你“演戏”的时候,观众是不存在的,因为你就在生活。没有人关注你。 第二,演员不应在和你演对手戏的人对台词之前,就去假想你应该去怎么说台词,一举一动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方式是将自己的台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背熟,然后当作自己并不知道对方会说什么,或是自己会说什么一样,让对方去影响你,感染你,让你自然而然地说出你已经背好的台词。因此演戏绝对不是“我、我、我、我”,而是要仔细聆听对方说什么,即使你已经知道他要说什么,但也要当作不知道,然后设身处地地去被对方感动,然后在把自己的台词回馈给对方。因此,同样的一段悲剧台词,如果对方将其演绎成了喜剧,那么你也得跟着调换情绪。总之,演戏绝对不是我以前想像中的个人的表演,而绝对是一个与你对手极其紧密交流、互动的行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我第一次和拍档对台词的时候,每当我眼前的混血大帅哥凝望着我的眼眸,深情地告诉我他有多爱我的时候,我就会狂笑不止,搞得人家都不好意思了。现在我这个毛病被彻底根除了,因为当我在观众面前演戏的时候,我笑,周围却没有一个人跟着我笑,因为大家都把演戏当作一件和严肃的事情来对待,只有我态度极其不端正,所以我也开始觉得那种“肉麻”的台词一点也不好笑。 我们所有用来训练表演的台词都已经被老师加工过了,去掉了对那些情绪,举止等具体的描写。这样做的目的是我们可以根据说话的内容自由发挥,不受局限。好演员就是可以拿着没有任何指示的台词,自然地说出它们,而且附和着的所有动作,表情都与整个情景完全吻合。那不是他们想出来的,准备出来的,那是他们把自己放在情景里,让对方所有的举动,言语将自己感染成的。 我们班上有一个很有经验的女孩子,她会望着拍档的眼睛,用心听他所说的每一句话,有时候,她的眼泪就出来了,之后两个人就会深情地接吻。你一点也不会觉得突兀、尴尬,因为一切是那么的水到渠成,那么真实自然。你就是觉得两个相爱的人在“情不自禁”,你早已能忘却了他们只是两个不不相干的演员,看他们泪流满面的时候,我自己也早已是热泪盈眶了。演完那出戏,他们立刻回复到好朋友的关系,谈笑风生。演员就是他们的职业,是他们的饭碗。我我不禁为自己小儿科的想法而难为情,我竟然还把“接吻”当作一个天大的事情来看,偷偷地想看热闹。 我的态度也在转变,我已经从最初把“表演”当作一项兴趣爱好,一种尝试变成一种尊敬的态度。我不再把它看作一种儿戏,而是一种需要全新投入,不断提高完善的技能,乃至事业。在中国,我们听说过“北漂”一族,那么就是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削尖了脑袋往北京等大城市钻,希望在大城市创出个名堂来。美国也不例外。我们暂且称这些来好莱坞寻梦的异乡人为“西漂一族”吧!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就拿我现在上的表演班的同学来说吧。 我们班上有一个长头发,会弹吉他的美男子。他刚刚从ArizonaL来到洛杉矶。他已经三十出头了,而且结过婚,有了孩子。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他的梦想,在好莱坞当演员。他离开了他家乡独身闯荡洛杉矶。他至今连个住所都没有,每天晚上都是睡在他的汽车里。估计他马上就有钱搬进一个有屋顶的房子了,因为我听说他找到了一份送花的临时工作。我们班上另一位男士,一人身兼三职,早上做全职,帮别人泊车。晚上在洛杉矶一个叫six flags的主题公园做兼职--特技演员扮演蝙蝠侠。他马不停蹄地穿梭于不同的小角色中,或是当群众演员,偶尔赚上个一天一两百美元。 我们班上还有一位来自巴西的帅哥。他在巴西已经拿了两个工商管理方面的学位。他辞掉了在巴西高收入的投资银行工作,以学生身份来到美国继续进修MBA课程,但目的不纯,他的目的是在好莱坞当演员。我好佩服他,英语讲得还是结结巴巴的,但是人家就是能够微笑地告诉我:“你一定觉得我是个疯子,但是我告诉你,你看着吧,我马上就会成为一个大明星。”他目前已经三十好几了,每天打零工来应付洛杉矶的高消费水准。果然,洛杉矶有好多爱做梦的人,但是每当我看到他那么充满信心,那么一副破釜沉舟的架势,我就不禁被他感动了,觉得也许他们不是在做梦。 的确,“千军万马”在过这个独木桥,但是总有人过了,闯出来了,那也许就是这些不去在意他人眼光,执着者做梦的人们吧!过些天,等我的牙套摘了之后,我会去遵循好莱坞的规则,照几张自己的大头照,修改一下自己的简历,找个经纪人,看看有没有机会拍一些小广告,或是小的教学片之类的。我暂时不会把当演员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因为我懂得“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有就好,如果没有,我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但是,人生就是一种经历,我不要直线式的人生。 我先教大家一些关于恋爱的必知英语。“date ”, 我曾经在《怎样用地道的英语“谈情说爱”》里提到过这个词。这个词的意思是约会,既作名词,也作动词。通常指恋人之间的约会。这个词还可以指“约会对象”。比如,你带着一个你心仪的女孩去一个party,期间,你找不到她了,你可以问别人“Did you see my date? ”(你看见我的约会对象了吗?)。如果你刚刚认识某个异性不久,和他或她一起来个约会(无论是单独相处的或是参加集体派对),那么他或她就是你的date (约会对象)。记住,这个“date”的概念和“boyfriend/girlfriend(男朋友、女朋友)” 还差很远,它表示你们开始交往,但是关系并不确定,互相之间没有commitment (承诺),也许你还可以和别人date.
到了boyfriend、girlfriend阶段,那就表示二人关系确定,彼此不再和其他异性约会。英语里还有一个词叫做“hang out”,即为在一起玩。在西方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个男孩子和一个女孩子最开始是好朋友,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聊天。他们在一起叫做“hanging out”。但是,不久,两个人渐生情愫,男孩子就会对女孩子说:“I'd like to take you out to dinner and it is a date."这是什么意思呢?他是在说我愿意带你出去吃顿晚餐,那是我们的一个约会。这样,两个人吃一顿饭可不简单了。这代表两个人希望将彼此的关系带出朋友的范围,开始朝恋人的方向发展。这第一个date很重要,因为日后如果两个人发展良好,他们就会在每一年同一时间庆祝他们的周年纪念日。而这个纪念日的日期就是他们第一次“date”的日期,而不是他们初次相识的日期。 一般怎样才能算一个date呢?一般喝杯咖啡,吃顿午餐都不被划在“date”里面。这种男女之间见面的方式比较随意,同事之间、朋友之间通常也会在一起做这些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我和我的美国异性同事经常会在一起吃午饭。周末的时候还会到咖啡店小聚一下,喝杯咖啡什么的。而一起吃晚餐,尤其是在格调较高,比较有浪漫气氛的地方吃晚餐,或是两个人在一起单独看电影,听音乐会等等,就比较容易成为一个“date”了。当然这绝对不是死标准。如果你和同事出差在外,两个人只能在一起吃晚餐,那么那肯定也不是一个“date”。但是话说回来,我想在这种情况下,你也应该不会和你的异性同事选择一个浪漫的地方共进晚餐。 什么样的地方算是一个浪漫的地方呢?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最俗不可耐的“烛光晚宴(candle-light dinner)”。两个人在黑暗的氛围里,借着微弱的烛光,温柔地凝视对方的眼眸,心生爱慕,情欲浓浓,这在西方人眼里就是“romance”了。西方的餐馆通常越是黑暗,越是让你连菜单都看不清,那越叫一个有“品味”。在他们看来,灯火通明,人气旺是和“浪漫”二字背道而驰的。大家可以粗略地借着以上的标准评估一下,看看别人只是把你当朋友看,还是对你“另有所图”。 下面,我总结一下大家在与西方小姑娘、小伙子谈恋爱时常见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一:和他、她出去谁付钱? 一般而言,西方人普遍的观点是在头几次约会的过程中,谁先发出的邀请,那么谁就付钱。理论虽如此,但是绝大多数西方女士们仍认为男士们无论如何都应该主动提出付钱,即使这个约会的邀请是女士提出的。当两个人关系走上正轨,开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候,那么这种付钱的方式就没有硬性规定了。两个人可以商量着来办。对待金钱的态度因人而异。我有一个美国朋友,她和老公之间算得很清,出去吃饭,通常是我付这一顿,你付下一顿。就连她现在开的车也是她从老公那里“买”来的。我也见过我的有些朋友和男朋友出门在外,都是男朋友出钱。但是她偶尔也会主动付账,或是出小费,总之力求感觉上、形式上营造平等,谁也不去占谁的便宜。 西方女性讲求独立,但是在头几次约会的时候,她们仍然觉得男士买单天经地义。她们有的人也会出于礼貌表示愿意买单,但是通常那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这时男士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抢过账单结账。当然,有些女性会极其强烈地要求分摊钱,那么这时男士们就要见机行事,琢磨一下看看她是不是真的想要买单,显示女人能顶半边天。老外一般比较相信他人所说的话。如果你再三、反复、竭尽所能的要求买单,或是go dutch(AA制),那么他们通常不会去拒绝你的要求。他们不会像咱们中国人一样推推搡搡地抢着买单。他们通常会问一句:“Are you sure?(你确定吗)” 当你回答是肯定的之后,他们不会再强求,而是遵照你的意愿而行事,以表尊重。所以如果各位mm没有真心想买单,那么也不要过分装模作样,然后到了真要自己买单的时候,心中无限失落,怪别人怎么也不坚持多一会儿。 二:和老外谈恋爱,很多事情是需要一开始就讲清楚的,否则就会彼此耽误时间。这一点和中国人的习惯不太一样。中国人的思维是这样的:我有这样的想法,但别人未必这么想。如果我把丑话说在前面,别人没准会觉得我斤斤计较,莫名其妙。关系一上来还是搞得融洽,不要剑拔弩张比较好。老外的交往,尤其是异性之间的交往比较重视两个人“on the same page ” (两个人步调一致,都清楚知道彼此是怎么想的),以便日后不会因为两个人基本人生观的天壤之别而产生严重分歧。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我的一个美国女性朋友Lily,曾在中国教英语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在大学教英语的帅气中国小伙子。两个人一见如故,坠入爱河。我的这个朋友在美国女性中都属于思想新锐的,她反对婚姻,反对要孩子。她在最初和那个小伙子交往的过程中已经开诚布公,表明终身不会结婚,不会要孩子,如果那个男孩子愿意和她继续交往的话,那么他们之间永远只是男女朋友关系,而不会有什么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如果男孩子觉得那不是他想要的,他可以选择立刻结束这段感情。她会理解的。但是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习惯,那个男孩子想,这怎么可能,哪个女孩子会想一辈子孤家寡人,老了也没有个儿女照顾。于是,抱着这种心态,这个小伙子继续我Lily交往,期望中有一日Lily可以改变想法,做他贤惠的妻子。遗憾的是,两个人最终因为观念的大相径庭终日争吵,不欢而散。 我还有一个美国朋友名叫Melisa,人长得特别漂亮。最近,她结识了一位男士,两个人开始交往。这个男士为身边有这样一位佳人相伴而深感骄傲,于是每逢朋友聚会,家庭聚会他都会带上Melisa一起去,趁机炫耀炫耀。Melisa深感不爽,觉得两个人只是开始刚刚交往,没必要弄得人尽皆知。于是她找了个时间告诉那位男士,他必须停止将Melisa当作他已交往很深的女朋友。他们之间的交情还没有到那个份上。否则,她只会选择立刻离开他。目前,那个男士一改往日态度,和Melisa慢慢接触,加深了解。两个人似乎相处得相当融洽。 在西方有一个名叫“prenuptial agreement”的东西,中文翻译成“婚前协议”。双方会在协议中规定如果有朝一日两人离婚,财产应该如何分配。西方人强调婚姻是应该以爱情为基础的,因此理想的婚姻应该是纯粹为爱情而在一起的结合,而不应牵扯到其他如经济方面的因素。此外,在美国,离婚率高达50%,所以很多人在对至死不渝爱情宣誓的基础上,仍然会未雨绸缪,为某一天的“不测风云”做好准备。这样的做法的好处在于两个人都彼此清楚,因为爱而在一起,如果不爱了,那么也不会应为“婚姻”这个法律契约而彼此拖累,可以来个好聚好散;不好之处在于经济处于劣势地位的一方通常会把这种协议看作对方对自己的不信任,对未来信心的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往往会坐下来,开诚布公地说一下自己的对彼此的期望,两个人商量着来在各自关心的问题上达成一种共识,以求皆大欢喜。 如果你不习惯出门在外什么都是AA制,告诉他或她。看看有什么可以改变的。如果他或她告诉你,他们不会改变,那么你就要做个决定是“去”还是“留”。 如果你想儿女成群,而他或她却对孩子没兴趣,那么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们。相信他们说的,然后自己做个决定。我举以上例子的目的在于告诉大家,如果你和老外谈恋爱,你也要遵循他们“将丑话说在前面”的特点。不要按照自己的文化观念去认为理所应当,而是要凡事说清楚,讲明白,了解对方想要什么,再看看自己能不能满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谈恋爱的大忌就是“二人心照不宣”。“含蓄”在这里不是美德,只会误人误己。 |
Author Bio-YangyangNot unlike a panda, Yangyang is the missing link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 Beijing native and long-time resident d'USA, Yangyang's passion is not just teaching Chinese or English, but also helping bridge the cultural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CategoriesArchives
November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