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秧秧官方主页
  • 首页
  • 视频
  • 博客
  • 媒体
  • 联系

秧秧回复网友提问(二)

8/28/2006

 
我收到的大部分电子邮件来自女孩子。她们讲述给我听她们爱情生活中的遇到的困惑, 询问我的意见如何。我首先想真诚地对她们说,感谢你们如此信任, 我深感荣幸。其次, 我想对她们说,你们不是孤单的。听着你们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我感觉你们的困惑,无奈,挣扎等等对我而言听起来是如此熟悉,因为你们的故事,在每一个人身上,包括我自己,都以不同的形式在每天演绎着。故事的不同在于我们每个人在每一个十字路口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我选取了几封让我感觉很有共鸣的,我又有些话想说的信件,在这里谈谈我的想法。为了保护这些网友的隐私,我特意更改了一些信件中的具体细节,所以大家大可不必将自己所熟悉的朋友或亲人因其有相似的经历而对号入座。

第一封信:你好:秧秧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你的关于学习英语的文章,很受鼓舞。随即登陆了你的网站。看到了你的“回国之旅第二集-- 让爱情返璞归真 (1)”的文章,不知怎么的,很想和你说说心里话。因为我现在处在一个特别矛盾的时期,我很想找同龄人探讨探讨。相比起你,虽然我比你大几岁,但我的经历、阅历还有见识远不如你,我一直在学校念书,现在在中国一个小城市读一个冷门专业的硕士。从你的所有文章中感到你是一个很有主见和干劲的人。曾几何时我也有这样的激情与斗志。但不知何时我觉得自己被磨的越来越没有棱角。我谈不上对自己的专业有多喜好,只是觉得它是一个谋求工作的必经之路。很多时候觉得生活变得没有多大乐趣。觉得自己活得特别窝囊,特别没用,也许是因为自己从未真正在外面工作过,不知道自己能够干什么。觉得自己现在是在活着,而不是在生活。

但半年前,因为一个英格兰笔友,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抱着学外语的目的,我尝试了交外国笔友。也许真的是缘分,和别人的通信都在一两封后就中止了,但唯独和他的交流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越来越好。我们从最初的仅仅探讨语言,到后来的探讨人生,学习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事物的看法以及自己的困惑。大家都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觉得我们真的在很多方面都显得非常相似。我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整个人都变得特别积极,学习似乎也不再是那么枯燥的事情,每天的心情都出奇的好。就像你文章中讲的,似乎找到了自己的‘soul mate’。在我前面的人生中我从来没有过这样强烈的感觉,感觉到自己的生活中似乎又有了新的憧憬和希望。虽然我从来都是个相当保守和乖顺的人,但是那种感觉迫使我竟然想离开已交往3年多的男友,尽管我认识这个笔友只有短短的两个月。他是个很理智的人,没有让我冲动行事。虽然他对我也很有好感而且觉得我和他心目中理想的人非常接近,但无疑他认为当时的任何决定都是草率的。他提出来中国见我,给大家一个在现实中认识彼此的机会,这样总比我用自己对他的想象破坏我与男友之间关系要保险的多。三个多月后,我们见面了,我们在一起度过了比较愉快的两星期。我真的很感谢他给我这个在现实中认识他的机会,他没有我想象中的完美,但这是一种更现实的认识。现在的我真的特别困惑,我是一个很传统的人,对感情婚姻都比较保守。与男友的交往自始至终都是平淡如水的,从一开始就没有觉得特别的热情与激情。我的男友也是个正直的好人,对我很专一,也是我的初恋。期间也有个别人为我介绍别人,但由于怕伤害他也怕新认识的人反而不好,所以我们也一直相处到现在。如果不出什么事情,也许今年或明年就该结婚了。对我而言,这种感觉更像‘我也快30了,不小了,该结婚成家了’,‘婚姻是我必经的下一步而非我内心非常强烈的想和某人在一起生活的愿望’。和男友在一起,生活也是安全的,但仍像我前面说得,感觉是在活着而不是在生活。我理想中的这种生活状态是,当我和我的伴侣在一起,能感受到生活的动力与奋斗的激情,能得到内心深处交流的享受,我隐隐约约总觉得自己应该能干点什么事情,不是总这样窝窝囔囔、畏畏缩缩的。我希望有一双手在前面拉着自己或导引着自己。与男友在一起似乎总是缺少这些。

可是真的抛弃他,想到他将要承受的痛苦及他的家人的震惊,我真的觉得有极大的负罪感。我们在一起两年,现在分开两地一年多,如果我毕业后想继续出国深造,我们还要分开至少3、4年。但是如果选择这个笔友,也会有更多的问题,首先父母都是来自小山村,恐怕难以接受我在网上认识的一个外国人,他们无法相信他。而且家中就我一个女儿,选择他就意味着我将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要在国外生活,他们怎么舍得,而且我也心虚自己能否适应。其次这里是中国相对不发达地区,我难以想象人们将会以怎样的眼光看待我抛弃中国男友而选择一个外国人。我很怕别人的评论。可是放弃他,又真的害怕自己错过了一个真的能给自己人生带来变化的人。我真的不认为自己这辈子再能找到像他这样的人,即使有,也没有这个精力与时间。他很尊重我,而且也很担心我的男友和其家人承受伤心,他也不愿自己处于这样一个境地。只要我能幸福,我的任何选择他都支持。这两天我真的非常头疼,特想找人倾诉。但我身边没有一个可以诉说的人,我最信任我得父母,但显然在现在的情况下,对他们讲,得到只会是他们主观的偏见。我想找同时代的人讲,而且我也怕自己‘井底之蛙’的见识耽误了自己。我知道没有人可以替我做决定。但我很希望能和比我见识更多的人探讨。很多问题,当你总是自己一个人想来想去的时候,很可能会越来越来严重,绕不出来。与别人交流交流,或许会发现事情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严重。

很冒昧耽误你这么长时间。很羡慕你的热情奔放及你和你男友的感情。衷心祝福你们幸福、快乐!--林

我的答复:你好, 林:

首先谢谢你敞开心扉。我有两部电影和一篇文章要推荐给你。这两部电影也许你已经看过了,它们是分别是由Meryl Streep和 Clint Eastwood (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The bridges of Mandison County (中文译名是《廊桥遗梦》)”和由Jennifer Aniston (珍妮佛·安妮斯顿)主演的"The Good girl(中文译名是《“好女孩”或是“麦田守望者”》)。我每一部片子都看了起码5遍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每看一遍,感觉都会有些不同。在《廊桥遗梦》一片中,女主人公Francesca是一个有着两个孩子,和丈夫一起生活在美国一个小镇上的中年家庭妇女。日常生活的琐碎及平淡的婚姻生活早已让她失去了年轻时候对生活的向往及憧憬。在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外出旅行之际,一个偶然的际遇下,她结识了这样一位四海为家,充满自由气息的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他对生活与众不同的态度及其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吸引了Francesca,重新点燃了她对生命与爱情的向往。她在短暂的四天内与这位摄影师迅速发展了一段令她充满内疚但却刻骨铭心的感情。充满激情的四天过后,当她回到现实,重新面对自己熟悉的丈夫和孩子,她是否再愿意回到从前平静如水的生活?她是否愿意冲破道德传统的束缚,不计后果地去追求自己内心渴望,但却没有勇气过的生活,跟那个摄影师远走他乡?她是否有勇气只为自己活一回?Francesca用她的一生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好女孩》一片中,女主人公Justine是在一个在美国小镇上某个超市里工作的售货员。她日复一日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工作,整日面对着没有共同语言的丈夫。就在她对死水一般的生活陷入绝望的时候,一个孤独,叛逆的,并且小她很多的男生闯入了她的生活。他们一发不可收地开始了一段恋情。但是,Justine的生活却从此陷入了一片混乱。Justine最终的选择是什么呢?是过一种激情澎湃,甚至是心惊肉跳的生活,还是回到原先周而复始,原地不动的生活?她也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林,剧中主人公的选择未必应是你的选择。即使你作出同样的选择,结局也未必相同。因此,请不要太去在乎她们最终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方式。我之所以向你推荐这样两部电影,是因为我相信对于剧中人物的困惑与迷茫,你会感同身受,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会有着与剧中主人公相似的经历或感觉。

当你在“何去”与“何从”之间反复徘徊时,你反复衡量的其实是每一种选择会带给你什么样的后果。但是我想请你站得高, 看得远一些。其实对于我们所有人,我们人生的结果只有一样, 那就是死亡。真正重要的是那个“生”与“死”之间的过程。同样的道理,与其问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不如问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与其问自己能够承受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不如问自己能够承受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过程。有些人喜欢自己的生活像过山车。尽管这种生活带来的永远是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摇摆,永远是大喜大悲的情绪变动,但是在某些人眼中,这才是生活的真谛。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爱情的旅途种不断受伤,但却仍能满怀希望地投入到另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中去,因为他们明白”尽管心碎的感觉只有自己才能体会,但是那种难以言语,被爱情滋润的甜蜜感觉也是只有自己才能体会的啊!”在他们看来,未知的人生才是生活的动人之处。因为每天都是新的一天,这一天既有可能是晴天,也有可能是阴雨天。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未知”都带给人“新鲜感”。但是“新鲜感”体味的久了,这种感觉就会转化为“不安全感”了,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久经爱情沙场”的人们最终安定下来,说上一句“平平淡淡才是真”。选择过“过山车”般生活的人往往要顶住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因为过得就是一种不同于大多数人的生活,自然不容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玩儿心跳”的生活愿望是很难实现的。

另外一些人求的则是“安心,安稳”。不必大喜,也不必大悲。他们清楚自己5年,10年,甚至是几十年之后的生活会是怎样,因此他们不会恐惧,也不会害怕。因为“平静”,所以“安全”,不必冒险尝试走入社会伦理道德设置的禁区,但是自然也少了些“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时刻。这种生活“平静”,但并不完全意味着“平淡”,因为用小火煲出来的汤有时还会格外靓呢。但是这种生活过久了,总会让人产生“自己是不是白活了一回”的疑惑,因而萌生那种蠢蠢欲动,甚至是不顾一切地渴望冲出平淡的激情。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贯好品行地人也会“做错事”的原因。林,这一切都太自然了。你的矛盾,困惑只不过是人性的体现而已。你无论作出什么选择,你的选择都会带你走向下一条人生路。而无论你作出什么选择,人生的道路都不会是平坦的,绝对不会有任何一种决定会带给我们永久的安宁或幸福。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在选择中挣扎着前进,只不过我们在每一次作出选择的时候都会比前一次变得聪明些, 更成熟些,对自己想要的,能承受的了解得更多些。

在“廊桥遗梦”一片的结尾部分,女主人工Francesca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

How would our lives have changed if I had? Could anyone else have seen the beauty of it? (如果我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我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呢?有没有其他人可以看到这其中的美丽?)其实,改变任何一个“如果”,我们今天的生活都将是另外一番景象,我们将会有着不同的故事将给我们的后辈听。但是只有你,才能决定如何书写自己人生的故事。

林,请原谅我我无法给你任何具体的建议,但是我有一些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希望对你有所借鉴:

第一,请在”爱情“与”欲望“之间划清界限。在你经历了太久的平淡生活之后,感觉自己爱上了某人,因为他的出现重新燃起了你对生命的憧憬时,请你务必将“我要改变现状的冲动”暂缓。“心动了”,但暂时不要“行动”。有时候,我们会迷迷糊糊地将“爱情”于“欲望”绞在一起,将人性中“喜新厌旧”这个很难克服的弱点当作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及重新燃起的爱情之火。尽管“欲望”有可能发展成为爱情,但是“欲望”不等同于“爱情”。爱一个人是需要时间和彼此的了解的。因此,当已经深陷一份感情,而又感觉自己无可药可救地爱上另一人时,请不要太快地下结论,自己究竟爱谁,不爱谁。给自己一段时间,让时间去沉淀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感觉。那样,你会将自己看得更清楚,而且也不会因一时的感情冲动而误诊了自己的爱情病症。

第二,激情不是爱情的全部,但是爱情一定不能缺乏幸福的感觉。
也许你会不清楚自己是不是爱一个人,但是你一定清楚自己和他或她在一起有没有幸福的感觉。幸福的感觉是不需要外界为你定义的,它是你自己内心的感觉。也许你会问,什么是幸福的感觉呢?如果你这么问了,说明你还没有体味过幸福的感觉。也许你又问了,那么会不会有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呢?仔细想想,其实这个“福”仍然是外界定义的“福”,它有可能意味着“他或她对你很好”,“他或她是这么的优秀”,“他或她很专一”等等,等等,但是这仍然不是“幸福的感觉”。“幸福的感觉”是只有你才知道的。

第三,千万不要“脚踏两只船”。如果你选择了一段新的感情,请你一定要将前一段感情彻底结束再步入新的感情。我们暂且撇开道德伦理而只来谈你的人生。举棋不定地周旋在两段恋情中最终的结果永远是三败俱伤,有类似经历的女孩子都会这样告诉你。千万不要重蹈覆辙。我想现在的你也许更加迷惑了,心中呐喊着:“那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想送你一篇文章,名为《浮云》。这篇文章摘自何权峰的著作《每10秒钟一个幸福--从谈笑中领略大师的智慧》。何权峰是一个来自台湾的在美国工作的医生。由于职业的关系,他对人生很多问题看得很透,角度也很不一样。”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可以说是对他很恰当的形容。亲爱的林,希望我给你的思考提供了一些新的角度。文章如下:

浮云『我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一个内心挣扎彷徨困惑的人特来请大师启示。

『如果你不知道何去何从,那么任何道路都会带你去』『那不就像浮云一样,随处飘荡吗?』

『像浮云也很好啊!』大师笑笑说,『浮云没有想到达的地方,没有目的,没有终点,它所到之处就是目标。所以它不会挫折、懊恼,它不会彷徨、困惑,它不会挣扎下一步路该怎么走?』『那不会迷失吗?』

『如果你不在乎去哪里,有怎么可能会迷失呢?』大部分内心的挣扎都是出自我们想控制生活的欲望,坚持它应该“什么样子”,或是期望得到“什么结果”,以致彷徨困惑,不知“该怎么走”才对。 我们寻找幸福,遇到的却是不幸;我们追逐满足,碰到的却是不满;我们定下希望,得到的却是失望。为什么?这些痛苦难道不是我们的“执着”所造成的吗?

如果能像浮云一样,不执着于结果,到哪儿都好,变什么都无所谓,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彷徨困惑了。

西方酒文化基本常识简介及相关酒吧英语

8/19/2006

 
最近我看了一本教美国人怎样变得更有时尚意识,生活更有品味的书。其中谈到的关于西方品酒文化的基本常识令我受益匪浅,于是秧秧我今天这里现学现卖,将书中的精华部分加上自己的关于酒文化的经历介绍给大家,并且为某些生僻词注上了英文发音。如果有哪些对酒非常有研究的网友发现我说的有什么不妥,请一定告诉我。我希望经过我的简单介绍,从今以后,大家再去西式的bar(酒吧),club(社交俱乐部,夜总会)或是在高档餐厅用餐时不会再对自己不熟悉的西方酒文化心生畏惧了。

在我具体介绍之前,有一部电影我想推荐给大家,名叫“sideways”。这是一部很有富有人生哲理的电影,独立制片,小制作,却夺得了多项奥斯卡提名。这部电影有很多关于美国酒文化的情节,因此我在这里介绍给大家。下面这个录像是这个片子的预告片,开头部分就是两个男主人公――一个品酒行家和一个门外汉在一起尝酒的有趣情节。
在中国的餐桌上,大家喝的酒一般是啤酒(beer),诸如燕京啤酒,青岛啤酒等等,或是白酒,如茅台,五粮液,北京二窝头等等。在美国,喝啤酒的人很多。但是,我很少见到美国人有直接喝酒精浓度很高的白酒,这和中国很不同。此外,我极少见到美国人在餐桌上互相敬酒。大家通常都是各喝各的。只有在某些特定场合,大家才会一同举杯。这样的时刻通常是在某人致辞之后,大家交相举杯,祝福某人,为某人某事庆贺。

在英语里,“酒”统称为alcohol或是liquor(即为酒精的意思),而酒类专卖店的英文说法是liquor store。纯酒精也许多不同种类。我在下面列出了在西方大家熟悉的几种alcohol。有些alcohol的名字由于是从法语或是意大利语等非英语演绎而来,因此发音规则很不同于正常的英语发音。我给大家在这些词旁边提供了正确发音(你只需点击一下小喇叭的符号)。以下我将介绍的酒种因为自身品质口味的不同,有的可以直接饮用,而有的则需与其他alcohol和/或者其他果汁,牛奶等等相搭配才可以:

vodka (伏特加酒),也称Russian Vodka(俄国伏特加)。
这种无色的伏特加酒既可以被单独品尝,也可以和其他成分的果汁混在一起做成鸡尾酒(cocktail,我在后面的文章中会继续解释)。vodka是一种在美国非常流行的相对低酒精浓度的酒(light liquor)。伏特加酒一般是粮食做成的。

gin(中文翻译成为杜松子酒)。它也是无色透明的,用粮食做成的。这种gin和vodka都是比较流行的较低酒精浓度的酒。rum(朗姆酒)--一种用蔗糖做成的酒。这种酒也是烹饪时常见的一种调料。

tequila(特奎拉酒).这是一种用墨西哥产植物龙舌兰制成的烈酒。在美国,如果你去墨西哥餐馆,大部分菜单上的酒都是这种酒。kahlua(不知道中文怎么翻译,查不到)。这种酒精的颜色是深棕色的,味道尝起来像甜甜的咖啡。
vermouth (味美思酒,苦艾酒)。这是一种由加度葡萄酒制成的酒,(由酒制成的酒,呵呵),因此味道比较强烈。有很多vermouth都被用来当炒菜做饭的调料之一。
Wiskey (威士忌酒)也称Scotch Wiskey (苏格兰威士忌)。它是由谷物做成的。

说实话,以上提到的酒到了我嘴里都是一个味道――酒精。本人对酒精一项不是特别感兴趣,所以从来也没有认真研习过。但是行家或是经常饮酒的人就对不同的酒精非常敏感了。尤其说到之后我要提及的葡萄酒(wine),他们懂酒的人(往往是些钱多得没处花的人)经常是尝一小口就能说出酒的成分,品质,就像在电影“sideways”里,那个懂酒的行家握着呈酒的杯子,看看,闻闻,尝尝,一下子就可以嗅出酒中散发出不同的味道。此外,好酒和普通酒的区别,他们一尝也能立即辨别。鸡尾酒( cocktail)在国人耳中一定不会陌生。鸡尾酒的含义就是不同的酒精与其他如果汁,牛奶的液体混合在一起调成的看起来非常美丽的饮料。对于喝酒刚刚入门的人们来说,去酒吧或餐馆叫一杯cocktail是明智的,因为大部分时间里,鸡尾酒其实就是加了一些酒精的果汁。

但是你可别上来就跟侍应生说:“我要一杯鸡尾酒”。那会让人笑掉大牙的。Cocktail是mixed drinks (混合饮品)的总称。顺便说一下,在酒吧里,如果你听到别人说“on the rocks ”,他的意思是说“with ice(加冰)”,而“straight up”的意思是“不加冰”。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些比较受欢迎而且好喝的cocktail:Black Russian (黑俄国人): 由伏特加和kahlua(咖啡口味的酒)混合在一起调成的。

White Russian: (白俄国人):由伏特加和kahlua还有牛奶混合调成的。(因为加上了牛奶,“黑俄国人”一下就变成了“白俄国人”。这是我特别喜欢喝的,因为感觉就像在喝巧克力奶。)下面这幅图片就是 White Russian。
Picture
Greyhound: vodka + grapefruit juice (西柚汁)。Long Island Iced Tea (长岛冰茶):gin + rum + tequila + vodka +triple sec (尝起来像橙汁味道的果汁) + sour mix (柠檬汁加糖浆混合而成的)。这个cocktail可是应有尽有了。美国大学生和刚刚入门者都比较喜欢这种鸡尾酒调法。
Picture
Madras: 伏特加 + cranberry juice (由一种很小的酸酸的红色水果制成的果汁。这种水果我在国内好像没有见过,但在美国非常常见) + orange juice (橙汁)。Mai Tai : 黑色朗姆酒+菠萝汁 (pineapple juice)。(在美国, 什么东西里有菠萝汁的成分,立刻这个东西就可以被冠名为tropical (具热带风情的)。那么那些带有菠萝汁成分的饮料既是热带饮品了。)我喝到过的最好喝的Mai Tai是在泰国。不仅好喝,而且好看,因为我的 “Mai Tai”被装在了一个被掏空的菠萝里面

Picture
Margarita: 特奎拉酒+sour mix +鲜柠檬汁。酒杯周围有时会有盐粒。这种酒在墨西哥餐厅会非常受欢迎而且非常普遍。
Picture
Rum and Coke: 顾名思义,朗姆酒加可乐,就是带酒精的可乐
Picture
Screwdriver: 伏特加+橙汁。没什么创意的鸡尾酒。说白了,就是带酒精的橙汁。
Picture
Seabreeze: 伏特加+cranberry juice +西柚汁。


Sex on the beach: 入门人士经常点的。我就是其中之一。它由伏特加,cranberry 汁,菠萝汁等调制而成。有个好玩的故事。我曾经和一个好朋友去酒吧。她叫了一杯“sex on the beach”。她说:“I’d like to have sex…”她一时喉咙干,讲到sex那个词时停了一下,只见那个招呼她的侍应生两眼一亮,以为他们之间肯定有下文。但是我的朋友清了清嗓子,接着把“on the beach”说完了。那个服务生眼中的光芒顿时全消。所以下次大家在叫这个酒时,千万要一口气把名字说全了

Picture
Tequila Sunrise: 一种美丽又好喝的鸡尾酒,由特奎拉酒,橙汁和一种好喝的红色糖浆混合而成。你看下面图中的tequila sunrise是不是真的很像日出(sunrise)时的景象呢?
Picture
说道鸡尾酒,不得不提martinis(马丁尼酒)。它是鸡尾酒中的经典,由杜松子酒(gin)或伏特加酒与苦艾酒(vermouth)混合而成的。这种酒通常是与橄榄或是柠檬片一起出现的。承载martini酒的酒杯通常是高高的三角杯,很特别,非常的漂亮。以下这幅图就是经典的Martini杯子的款式。
Picture
同样道理,martini 也有很多种,因此大家也不要一上来就叫一杯martini。好喝的Martini有chocolate martini (巧克力马丁尼酒)和apple martini (苹果马丁尼酒)。经常看sex and the city(性感都市)的朋友酒应该知道剧中女主人公Carrie的最爱就是“Cosmopolitan(大杂烩)”,这是一种由cranberry juice和西柠檬汁混合而成,但是没有苦艾酒(vermouth)成分的martini。Cosmopolitan也是相当好喝的。下面这幅图是apple Martini (青苹果马丁尼酒)。
Picture
现在我们来谈谈葡萄酒。在美国较高档餐厅里用餐,你总会拿到一个令人眼花缭乱、很长的葡萄酒的单子。看着那么多不知所谓的酒名字,不熟悉葡萄酒的人准会吓出一身冷汗。但是如果一个一个让侍应生来介绍,又会显得很没有面子。正确的做法是对葡萄酒有些简单的了解,记住一两个选择,到点酒时候就点那些自己熟悉的。葡萄酒在英文里是“wine”。它大约被简单地分成三类:

第一类,Table wines (桌面上的葡萄酒)。一般大家饭桌上喝的,和食物相搭配的都是这一类的酒。Table wines 有红葡萄酒(red wine)和白葡萄酒(white wine)两种。白葡萄酒一般凉着供应(served chilled),而红葡萄酒则在室温下供应(served at room temperature)。红葡萄酒一般都有些年头了(Reds are aged),而白葡萄酒则不是。通常来说,白葡萄酒比红葡萄酒要清淡些,而且因为是凉着供应,因此比较适合在夏天饮用。当然,是选择白葡萄酒还是红葡萄酒最主要还是要看你的主食吃的是什么。如果你吃鸡肉,鱼肉,沙拉,白汁意大利粉(pasta served in cream sauce),日本菜或是泰国菜等感觉上比较“清淡、易消化”的主食,那么白葡萄酒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如果你的主食是红肉(red meat)(牛肉,羊肉等等都被认为是红肉),炖煮的菜肴(stew),西红柿酱意大利粉(pastas in tomato sauces)等感觉上比较“沉”的食物,红葡萄酒就是你应该选的了。

在高档餐厅用餐时,通常桌子上会摆着两只不同的用来承葡萄酒的杯子遍,一个用来呈放红葡萄酒,一个用来承放白葡萄酒。往往呈放红葡萄酒的杯子杯子形状更圆些,敞口更宽些,而呈放白葡萄酒的杯子则相反,长些,开口宽些。为什么会这么设计呢?大家想一想。这和它们所呈放酒的性质有关啊。(提示:红酒在室温下供应,而白葡萄酒则在冷冻状态下供饮。)
Picture
第二类,Sparkling Wines (起泡沫的葡萄酒)。这样的葡萄酒只有在特殊场合才会供应。香槟(champagne)就是sparkling wines 中很有代表性的。香槟和其他sparkling wines的区别在于用来制香槟的葡萄一定是源自法国的一个香槟小镇。而用来制其他泡沫葡萄酒的的葡萄则不一定长在法国。什么时候,场合大家会开香槟呢?一般在婚礼,庆功宴上,大家都会开香槟表示庆祝。饺子的出版商在他的新书取得成功后为他开了个庆祝会,席间大家的杯子都倒上了香槟。装香槟的杯子比较特别,通常是细长的,敞口较小的高角杯。
Picture
第三类,Fortified Wines(加度葡萄酒)。这是一种浓度很高的葡萄酒,通常和甜品(desserts)一起供饮,或是作为晚餐后的饮品。

因为Table Wines 中的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因此我来具体介绍一些关于它们的不同酒种。白葡萄酒主要有一下几种:

Chardonnay :可以算是最受欢迎的的白葡萄酒了。Chardonnay尝起来略微会有橡树(oak),黄油(butter),还有些青苹果的味道。这种酒通常是在橡树桶里发酵并沉酿的。
Chablis:这是一种用来自法国北部一个较Chablis地区葡萄制成的酒。味道比较淡。
Pinot Grigio:这是一种浓度较低,没有甜味的(dry)白葡萄酒。(在英文里形容酒没有甜味,称为“dry”。)这种酒会隐隐透出苹果或是梨子的味道。
Riesling:这是一种浓度比较低,略带甜味和花香的白葡萄酒。偶尔你还会品出桃子或是甜瓜的味道。
Sauvignon Blanc:这是一种相对酒精浓度较低,没有甜味的酒。略带草药的味道
红葡萄酒相对白葡萄酒来说浓度较高,因此在寒冷的冬天用来暖暖身体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这里有一点提醒大家,喝红葡萄酒的时候,最好时不时去洗手间照照镜子,因为红葡萄酒的颜色较重,有时候会在下嘴唇留下一道印记或是把你的牙齿染色,因此时不时清理一下可以避免出洋相。

下面来介绍几种常见的红葡萄酒:


Cabernet:这种红葡萄酒通常口感润滑(smooth),深红色会让你联想到红得发紫樱桃。Cabernet在红葡萄酒中算是最受欢迎的,也是最普遍的。
Chianti: 这是一种来自意大利的,清新爽口,无甜味的红酒。
Merlot: 制成这种酒的葡萄喝上面提到的 Cabernet 葡萄非常相似,只不过颜色更加深红些。这种酒味道包含了非常多的元素,有种独特的芳香,有时可以隐约品味到玫瑰,橡树,甚至是巧克力的味道。
Pinot Noir: 这种酒比上面提到的Cabernet 和 Merlot浓度来得低,会令你隐约领略到水果的芳香。在sex and the city 里,我注意到有几集,Charlotte在餐厅里点的都是这个酒。这里有件趣事,自从电影“sideways”中的男主角在电影中贬低Merlot,抬高Pinot Noir之后,Pinot Noir的销量直线上升,而Merlot的销量直线下降,很多喜爱那部电影的fans们从此开始认为Merlot就是不如Pinot Noir 来得有档次。
Zinfandel: 这是一种略带淡淡的甜味和水果芳香的酒,但它通常不是行家的首选。
这里有一点要和大家提一提,喝葡萄酒时一定要慢慢喝。千万不可以抱着“大家一干为净,不醉不休”的态度。如果时那样的话,就太违背喝葡萄酒的初衷了。葡萄酒应该这样喝――They are to be sipped, savored and appreciated. (像鉴赏一样的慢慢小口饮)。 如果你真的很口渴的话,可以向侍应生要一杯水,总之千万不要把葡萄酒当解渴的工具或是饮料那样来喝啊!在小笨霖的英语笔记中,有一篇是专讲酒吧英语的。国内的很多网友告诉我他们在国内看不到小笨霖的网站,于是我在这里挑了几条有意思的转载给大家。我们在这里要多谢小笨霖啦。

转载如下: 和老美去酒吧喝酒聊天是件很有趣的事. 因為每当大家三杯下肚之后, 一些有的沒的、通常不會讲的小秘密或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心酸故事都可以在这时候听到. 所以这是一个能够交到知心朋友的好地方. 只不过老美的酒吧通常都不是很舒适, 不但很吵很拥挤,空气也很糟, 而且还常常有人喜欢站着喝酒, 所以我去了几次之后反而很怀念家乡那些又高雅又气派的酒吧. 这次我们要來看看如果有一天你和老美到一个酒吧去喝酒, 有哪些东西是你该会的.


1 Do you like to have a drink with us?

你要不要和我們去喝两杯啊?

Drink 这个字虽然是「喝」的意思, 但是如果沒有指明是喝水 (drink water) 或是喝其它的东西, 则多半指的是喝酒 (drink alcohol) 的意思. 所以如果別人邀請请你 "Wanna have a drink with us?" 你可別呆呆地回答, "Drink what?" 那可是会笑死人的喔! 另外像是如果听到某人有很严重的 drinking problem, 指的就是他有「酗酒」的习惯啦! 而不是说她喝东西有问题. 不过在速食店的话是一个例外, 因为大家都知道速食店是不卖酒的. 所以如果店员问你, "What kinds of drinks do you want?" (你要什么饮料?) 则很明显这個 drinks 指的是 soft drinks 的意思.


2 Draft, please.

请給我生啤酒.在国内大家耳熟能详的 XO 在美國好像不是很多人知道? 我曾跟几个老美谈过 XO, 但是他们都没有听说过. 老外要喝XO通常是会讲 cognac (空尼亚可)--法文发音,而且后面还要加上一句要二十五,三十年的。

Draft 是啤酒的一种,中文翻译为“生啤酒”,我这么说大家会有些概念吧!生啤酒通常是装在一个大通里,要喝的时候水龙头(tap)一扭就是好大的一杯酒,所以酒吧的门口通常挂着都大的“on tap”招牌,就是由此二来。此外老美喜欢用一种超大的相一个球一样的杯子来装生啤,这种杯子应为交“fishbowl”,以其大小跟鱼缸一样而得名。


3 Do you want domestic or imported beer?

你是要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啤酒?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到一个酒吧想点杯啤酒, 但却对啤酒一点概念也沒有. 通常这時候別人就会问你是要, "Domestic or imported?" 简而言之就是问你要国产啤酒或是进口啤酒啦. 像是 Bud Lite, Budweiser 是在美国生产的, 所以属于国产酒 (domestic), 如果像 Heineken 是在荷兰生产的, 那自然就是 imported 了! 有趣的是美国人的崇洋媚外心态也是很强的, 至少以我本身的经验, 如果你和老美出去点了一个Bud Lite, 別人可是会觉得你很「逊」的喔!

4 I am still sober.我还很清醒.

有一个道理大家都知道, 喝醉的人很少說自己醉了. 如果你要说自己醉了的话, 就是 "I am drunk." 或是俚语的讲法可以把 drunk 换成像是 afloat, all at sea, bashed, belted 或是 boozed. 但如果你坚持自己是清醒的话, 就是, "I am sober." 要是你要强调自己非常清醒的话, 则可以说, "I am stone sober." 或是 "I am cold sober." 还有一个跟酒醉有关的字叫 hangover, 中文翻译成宿醉, 也就是指喝醉酒后隔天早上醒来头痛等等的症状. 例如你一早醒來发现头痛得不得了, 就可以说, "I've got a hangover. Having a hangover sucks." (我还在宿醉啦. 宿醉真讨厌啊!)在此顺道提醒各位, 在美国对于酒后驾车的处罚非常重, 所以酒后千万不能开车, 如果只是小酌的話, 老美都会再三提醒我, 一罐啤酒至少要休息一个小时后才能开车, 二罐至少要休息两个小时后才能开车, (因地而异, 像 Virginia 每个人可以喝的啤酒数量与体重成正比) 喝超过三罐的话就绝对不能开车, 不然是会被控 DWI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或是有些地方说 DUI (Driving under influence), 是会被关起來的.

就这些了。如果网友中有什么对酒很了解的高人存在,请一定要赐教啊。如果我说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谢谢。

喜欢我?不喜欢我?

8/17/2006

 
最近, 我将那篇关于我随我的男友巡回签名售书的以图为主的文章登在了chinaren“飘在海外”的社区里。在网上摸爬滚打多时的我,早已经熟知如何在网上吸引眼球,于是我将我的帖子命名为“我是美国明星的女朋友”。效果果然如我所料,这样一个令人不容错过的标题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光顾。在不同的期望值的心理作用下,网友的七情六裕被充分的调动,他们也对我秧秧本人表示极其浓厚的“兴趣”。我十足过了一把明星瘾。下面本人将初次的明星感觉加以总结,与大家分享。

第一,不完美你就别当明星。

半年前,我的那篇教化妆的帖子在网络上得以广为流传。于是我这张脸也就被众人放到了显微镜下反复揣摩,观察。由于照片角度不理想,我在一时间被反复告知,原来我是“对眼”。幸好上次发贴,以帮助人为目的为主,于是网友对我最严厉的批评也就是“我的视障缺陷”了。

这次发贴可就不同了,网友对我的关注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他们开始google我,baidu我和yahoo我,并在网上找到了些我并不是最光彩照人的相片。记得上次回国, 我应一位校长阿姨的邀请去她的中学作报告,校址在河北省。一路颠簸加上气候的不适应,我的身体非常虚弱。于是我也不在乎形象,戴着眼镜,穿着大棉袄,妆也没有化,在温度与风度之间, 我选择了温度。自然我的上镜形象极差。关注我的网友发现了那些照片,觉得那些照片里的我和网站里的,或是帖子里的我的形象大相径庭,完全就是判若二人,于是他们理所当然的结论就是“我在冒充真正的程秧秧骗贴”。在狂笑之后,我开始纳闷,怎么会在有些人眼里他人的形象就是恒久不变的呢? 任何一个人在某一刻都有他/她失魂落魄,惨不忍睹的一面;任何一个人也都有他/她最自然,最不加修饰的一刻;截然相反的时刻在一个人体内是可以合而为一的。

我开始同情那些永远在闪光灯下,被显微镜放大来看的明星了。她们没有化妆,穿着朴素的形象如果用一个普通人的标准评判,她们会是很美的,然而当她们一旦成为了公众人物, 那把用来评价对比标尺将永远是她们自己最光彩的的形象。于是在网上, 我们就会看到很多关于明星化妆前后对比的照片。那些照片让我们感觉好极了,因为我们开始明白了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再美丽的明星们也有不美或是极为普通的时刻;她可能看起来就像我们其中的一员。 在我们普罗大众寻找心理平衡的时候, 我们已经忘记了明星其实就是更多人知道的普通人,是我们自己将他/她们神化了。

第二,在谣传和绯闻面前,我们无能为力。

有某些网友在帖子里否定我是程秧秧的身份,根据如下:真正的程秧秧已经结婚,老公是在美国的华人。这让我联想到了可怜的范冰冰和刘亦菲,一个被传整过容,一个被传是变性人。无论她们自己出面作出怎样的澄清,总还是有人信以为真啊。不过话说回来,这到坚信了我对“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的信念。过些天,我就准备开始积极活跃在论坛上,我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开始相信“美国总统布什是我家远方亲戚”。你别笑,凭我秧秧面不改色心不跳,有理有据的陈述,准有人就信了。什么事情你说上一千一万遍,或是经千千万万人口口相传(中国的优势所在),都成真的了。

第三,在千夫指面前保持本色。

从前我在网上发贴,内容不外乎是教教化妆,教教英语,教教国外文化习俗之类,主要都是些帮助人的帖子,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自然为我赢得的都是赞誉。这次我可知道自己是犯了大忌。第一忌,在国内论坛上忌用褒扬的语气谈论异国恋。第二忌,忌用张扬的口吻谈论自己的幸福生活。

论坛中持不赞扬态度的男性网友通常表现出了两种情绪――惋惜与愤怒。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今日中国,惋惜的人会觉得每一个涉及异国恋的帖子都让他们痛心疾首地意识到“人有少了一个”的残酷现实;每一个拥有外国男朋友的女孩子的行为都直接降低了他们寻找爱情的机会与可能性。愤怒的人则认为任何一个中国男性都一定比任何一个外国男性更适合自己的女性同胞,没有此想法的女性同胞则是崇洋媚外,忘本。愤怒的人觉得鬼子在向自己微笑,他们抢掠了本属于自己的战利品,而我们这些会说话的战利品却没有怨声载道。这些男同胞的心声令我感到愧疚。我感觉自己的行为实际上是亲手断送了在某个地方某一个中国男人的幸福。我这才明白,原来我的任何一切国际爱情行为都代表了我对中国男性整体的看法,与每一个中国男性同胞戚戚相关。

此外,我忘记了中国多年的传统美德――“夹着尾巴做人”以及众多的至理明言如“数大招风”等等。不够谦虚的标题及时不时洋溢出的幸福感让很多人感到不舒服,于是“太过张扬”及“臭显”等等几座大山一下就压了上来。说实话,他们眼中的贬义在我眼中实际上是褒扬。我从小到达都比较善于“自我表现”,少了些“假谦虚”,但是除了在中学受到某些保守的德育教师的压迫之外,我的人生一路凭它走来都是顺顺利利,而且甚至是路越走越宽。人生太短了。我不要一天到晚想说不敢说,想做不敢做,总是在众人期望中度日,在社会设计好的框框里求生存。我要真实地活每一天。此外, 我还总结了一些在国内论坛里忌讳的话题,希望对那些立志于踏踏实实过日子的网友有所帮助:

1。不要说你有日本朋友, 否则你就是卖国贼。
2。一提到章子仪,就应该破口大骂,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爱国。
3。不要提国外有哪些好的地方值得学习,否则就是崇洋媚外,忘本。
4。总之不要太辩证,或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否则就是没有立场。
第四,善待那些不喜欢你的人。

有件有趣的事情和大家分享一下:

前不久, 我收到了一封标题为“you go die”而没有任何内容的电子邮件,我想那个写信人是想表达“你去死”的意思吧!处于对这个写信人背景的好奇,我用他电邮地址google了一下此人,找到了一些他的个人信息,知道他是做电脑工作的,化州人。于是我跟他开了一个小玩笑,我回信给他的时候说:“我知道你是谁,不就是那个化州的吗?”这个人恐怕忘记了自己曾在网上留下的历史足迹,在我像幽灵一样对他似乎知根知底的发问下,他回信说:“我就是化州的那个! 我真是服了你了。你怎么知道我是化州的那个?我最不喜欢崇洋媚外的人了,所以我就给你发了那封信。你生气了吗?你快说你怎么知道我是化州的呢? 我真是服了你!”我故意没有理会他的回信,估计他一想到他的处境是“敌暗我明”就直冒冷汗。于是在接下来的数天里,他频繁发信给我,求我告诉他我是怎么知道他的细节的,因为他实在是想不通。” 在他发那些信的时候,他仍然用那个“you go die”的标题。于是我再次回信说:“你改个标题试试,也许我会考虑告诉你。”我接下来收到的回信标题是“道歉”,内容是这样的:“秧秧:对不起!我是说了粗口,但是这是和英语有关的,因为我从学英语以来,没有一次考得合格。这门外语给我带来好多烦恼,用了我好多时间,也让我很丢脸(大学时都补考),多难看呀!所以。。。。。。望谅解。”自从这次经历之后,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由他的性格,背景,经历决定的。我们完全无需为他人某些不中听的话语而怀疑自己,黯然神伤。我们无法改变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对我们的看法因为我们无法改变他们的过去。但是我们可以争取做到理解,从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我们既不会怀疑自身价值,也不会对那些对自己没有好感的人心存怨恨。

在网上发贴,我也喜欢去看那些攻击我的人的其他历史留言记录。他们自己留下的历史为我开辟了一条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途径。我始终坚信,沟通是人类通往宽容理解的毕竟之路。但是,当某些人以恶言相向关闭了沟通的大门时,我们仍然可以善意且积极地去开启令一扇大门――去尝试了解他/她的过去。这样我们自身会变得释然,无论我们之外的人如何诠释这个世界。

    Author Bio-Yangyang

    Not unlike a panda, Yangyang is the missing link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 Beijing native and long-time resident d'USA, Yangyang's passion is not just teaching Chinese or English, but also helping bridge the cultural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Categories

    All
    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
    英语学习

    Archives

    November 2007
    August 2007
    July 2007
    June 2007
    May 2007
    April 2007
    March 2007
    August 2006
    May 2006
    April 2006
    December 2005
    November 2005
    October 2005
    September 2005

    RSS Feed

Copyright © 2018  YangyangCh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首页
  • 视频
  • 博客
  • 媒体
  •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