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秧秧官方主页
  • 首页
  • 视频
  • 博客
  • 媒体
  • 联系

在美国人的party上该说什么做什么

4/18/2007

 
受一个朋友的邀请,我上个周末参加了搬到洛山机以来的第一个好莱坞party,其名义是为某个好莱坞经纪人举行的生日派对。这个经纪人可真有钱,包下了的一个在Beverly Hills (比华利山)的酒吧, 邀请了将近400个在这个圈子里混的人,而且在某一段时间内提供了open bar (酒水全部免费)。但这并不是我今天要写的重点。今天我想借着这篇文章,给大家分享一下在咱么中国人最不喜欢,也最不习惯的老外party上该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怎样才能有所收获。我也不是专家,只是有些实战经验的学生罢了。不同的人去参加party有不同的动机和原因。

a. 有些是因为好奇。美国人party名目众多,一会是生日party,一会是house warming party(类似中国庆祝乔迁之喜的party),你如果没有怎么参加过party,一定会好奇所谓的party到底是怎么回事。

b. 有些是出于找异性的需要。老美的party,一般都是要喝酒的。借酒发疯,借酒乱性,借酒壮胆,总之,party完了,有些人就可以抱得个美人归。

c. 有些人就是party animal, 骨子里喜欢,享受party, 觉得在party上打发时间,特别愉快。

d. 有些人参加party是勉为其难,因为朋友邀请太多次了,不好意思拒绝,所以十次里来那么一次应邀参加。但是自己本身是对party没什么渴望的。

e. 有些人参加是为了秀一秀自己新买的美丽衣服,鞋子或是首饰。

f. 也有些人参加party是为了networking, 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多认识些人拉关系。这样的party往往与工作有联系,对事业发展有益处。说到这里,我要澄清咱么国人对西方人的某些误解。“关系”的重要性可不只有在中国才有。在西方生意场上,有了良好的,四通八达的人际关系网,也是成功的一半了。在西方,人们尤其重视信誉,如果能有一个认识的人帮你递一句话,尤其是一句好话,那绝对胜过你千言万语,千方百计的照规矩办事。在西方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体现在找工作,办项目,申请学校等众多方面。换句话说,如果你有好的人际关系网,那么你就随时随地都会有“贵人襄助”了。此外,西方人也强调你来我往,互相帮忙。英文里就有这么一句:You scratch my back and I will scratch yours (你帮我挠后背,我也帮你挠后背)。西方人也非常重视 “give” and “take”(给予与所取)。

我在这里接触了不少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极少听到哪个人觉得参加老美的party是种充实愉快的人生享受。事实上,很多人有这样的感慨,每每参加完party,尤其是一些无关痛痒的party,他们都会后悔,心想还不如在家泡杯茶,读读书来得惬意。其实,不喜欢参加party的老美也大有人在。有不少美国人也觉得如果只是几个熟悉的朋友在一起聚一聚,还不错, 但是人越多,也就意味着与其他人单独交流的机会越少,聊得越肤浅,可能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small talk(寒暄语)上了。但是很多时候,不喜欢参加party的人出于f.的动机,于是不得不违背自己心愿, 以长远考虑为重。下面我分析几个party情景:

情景#1,你被邀请参加一个不太熟悉的朋友的生日party,你欣然同意。你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准时赴约,可是到了party的地点,却发现人寥寥无几,到了的几个人你也不认识,而且他们都是个忙各的,无暇招呼你。你怎么办?

答案:你就不该去那么早。对于老美的party, 如果你知道邀请人数很多,那么你到达party的时间应该在预定开始时间之后的半个或一个小时,如果party开始的早,你甚至可以晚两个小时到。这在英文里叫做 “fashionably late"。你说,我准时啊!错!准时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太早!你说,这不是有病吗!那干吗不告诉我一个真正开始的时间。如果预定时间是真正开始的时间,老美们又要往后推时间了,文化习惯而已。当然如果你想早到,帮活动举办人做准备工作,也未尝不可,但是也先得通知他们一声。否则,你也是不速之客。但是,如果你被邀请参加的party是个小型party,几个亲密的好友的聚会,那么你就应该准时到了。因为没有你在,别人也不敢开始进行什么真正的party活动。总之,rule of thumb就是看这个你被邀请去的party在不在乎你的到来,人有多少。这和中国人的无论何时都守时的习惯不太一样。

情景#2,你一进屋子,已经有好多人了,几个人扎一堆,大家都是手里拿着酒,各聊个的,有人注意到你,但是却没有人理睬你。你立刻紧张起来,觉得大家的目光似乎在你身上,而你却又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和谁说话,说什么。总之是全身上下的不自然,不舒服。

建议#1:其实,参加不熟悉的朋友的聚会,最好的办法是带上一个自己的朋友。如果那个朋友认识聚会里的人,那就更好了。这样,如果你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起码你可以和你的朋友在一起聊天。如果你的朋友认识聚会中的其他人,那么你就可以跟着他或她,认识其他的人了。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你一个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就只能靠自己了。

建议#2:不自然,不放松,那就喝点酒吧!英文里叫“create buzz”,“buzz” 就是像中文中所说的“冒出的星星”,头有一点点晕,但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顿时,你会觉得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同时放松下来,思想状态处于朦胧阶段。你不再关注别人怎么看你,你的注意力也不会放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上了。总之,你又可以做回你自己了。但是你得对自己的酒量有些清醒的认识。千万千万别喝醉,出洋相,否则,第二天,你就成了大家谈笑的话题了,往往不是很光彩的事情哦!

建议#3:和谁打开话局呢?答案是找简单的目标下手。不要以为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会害羞。好好观察,每一个party上,都会有人拿着杯酒,站在某个小角落里,观望着其他人,心里想着你也在想的事情--如果我不想像白痴一样地站在这里,那么我应该干什么呢,和谁说话呢。快快走上前去吧。这里我想要说,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是需要锻炼的。初初你会觉得唐突,但是经过练习,你慢慢会将与陌生人的寒暄变成一种“自然”,一种“习惯”。你会问,怎么个寒暄法。很简单,面带微笑的看一下对方。正常情况下,对方会在在面部表情上给你一个回应,表示也同样注意到你了。于是,你就可以走上前去,大胆地介绍自己。“My name is ____, how are you doing?” 就是这么简单的开始。然后说什么呢,你又开始犯愁了。你问的问题错了。你应该问自己,我应该问什么呢?那可多了去了。你可以从赞美别人的首饰,衣着等等开始,你也可以问他们从哪里来的,做什么的,等等。

举个例子。在这个好莱坞party上,我一共和三组人有了亲密交谈。第一组人,一位先生和一位小姐。我看到他们站在那里,东张西望,于是走上前去,问道:“你们也是来参加Bill(那个经纪人)的生日party的吗?”(我是明知故问), 他们说是啊。我于是问:“你们是Bill的朋友吗?”他们告诉我他们是Bill的客户。我于是向他们自我介绍起来,并伸出手与他们握手。那位小姐称赞我的衣服漂亮,我也回馈说她的帽子戴得很有个性。我又告诉他们我刚刚从另外一个州搬家来洛山机,于是我们就开始聊起了我在香港,北京和盐湖城的生活。那位先生告诉我他在82年时到过北京,而且非常想再回去看看。我又问他们是怎么认识的。(So how do you know each other?,注意:千万别枉下结论,在美国,一对男女在一起活动,可并不一定是男女朋友或是老公老婆。这种组合的可能性有太多种),他告诉我们他们之间有一个孩子,但是,在两个人只是朋友关系。看看,不到几分钟的时间,我们已经聊到了一些蛮私人的事情。所以说与陌生人的谈话也不一定完全是small talk, 这要看你怎么捕捉谈话点,找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聊了一段时间之后,那位先生要去拿一杯新的酒,我们互相交换了名片,就离开了那个谈话圈子,开始结识新的朋友。

注意,去取或买新的酒是一个用来离开某一个谈话圈子,进入另外一个谈话圈子的好理由。英文可以这么说:I am going to get another drink. 另外,你也可以说,我看到了一个熟识的朋友,我过去打声招呼。英文可以这么说:I just saw someone I know. I am going to say hi to him。

总之轻松有意义的交谈,要求我们既要学会问,也要学会听。关于谈话技巧,我在《秧秧回复网友提问(一)》中有更详细的阐述。无论你是出于什么目的参加party,那么都请“既来之,则安之”吧,不要当一个“party pooper”(让人很扫兴的人)。

不喜欢跳舞,适当的时候,也象征性地扭几下。觉得别人讲的笑话一点也不好笑,那也附和着咧咧嘴。你不喜欢参加party,下次就别去了,但是在那里的时候,就好好珍惜每一分钟,多交几个朋友,甭管是什么样的交情。而且,适当喝点酒,微醉的感觉好极了。

下面这张照片是我在装模作样地跳舞时照的。看来,我的舞姿可真不怎么样。不过当时喝了些酒,所以对自己的形象没那么敏感,所以比较能放得开了。所以紧张的时候,一定别忘了喝点儿酒啊!
Picture

Comments are closed.

    Author Bio-Yangyang

    Not unlike a panda, Yangyang is the missing link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 Beijing native and long-time resident d'USA, Yangyang's passion is not just teaching Chinese or English, but also helping bridge the cultural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Categories

    All
    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
    英语学习

    Archives

    November 2007
    August 2007
    July 2007
    June 2007
    May 2007
    April 2007
    March 2007
    August 2006
    May 2006
    April 2006
    December 2005
    November 2005
    October 2005
    September 2005

    RSS Feed

Copyright © 2018  YangyangCh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首页
  • 视频
  • 博客
  • 媒体
  • 联系